您好,歡迎來到事跡寫作網!全國求稿熱線:13220535006 客服QQ:事跡寫作網 316327876
最新動態

2017時代楷模尕布龍同志先進事跡材料
作者:admin 日期:2016-12-27 14:57:52 文章來源:事跡寫作網
人物事跡:


從牧羊人到省級領導干部。時光倒流到二十世紀20年代中期,尕布龍在草原上咩咩的羊叫聲中長大。十多歲時就去山里放羊,十七八歲他己成為一個壯如牛犢的蒙古漢子。


但是,他和草原上大多數牧民一樣.在苦難中度日。他給牧主頭人家放過羊.他被抓去當過民夫、干過苦力。但他勤勞樸實,正直豪爽.總愛在危難之中幫助別人,尤其當發生草原糾紛甚至械斗事件時,他總是不怕危險,出頭調解.最終將激化的矛盾化解。于是金銀灘草原上的牧人們都知道了尕布龍這個人。


但苦難的日子似乎沒有盡頭,蒙藏牧民們每天都祈禱佛爺賜福。終于有一天.解放軍來了,共產黨來了。尕布龍很快明白了一個理:共產黨是為窮苦人謀幸福的,他覺得眼前一片光明,不久便成為金銀灘草原上第一個為政府干事的人。


是黨組織將他送到高等學校培養,使他有了文化,懂得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理論,懂得了黨的方針政策。他先后當過海晏縣民政干事、統戰部部長,繼而又擔任河南蒙古族自治縣縣委書記、黃南州委副書記、省畜牧局局長、省委常委、副省長等領導職務。


從他放下牧羊鞭走進黨政機關、成為黨的干部的那一天起,他就在心里對自己說,可不能忘記黨的培養,忘記養育自己的草原和牧民群眾啊!參加工作40多年來,在不同的領導崗位上,他總是小心、謹慎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和權力,生怕出什么差錯。在他擔任省級領導以后,更足從嚴要求自己。對下級尤其對基層干部和群眾從不擺官架子;對工作總是那么認真,認真得有時讓下屬都難以理解。每天工作至少達16個小時以上.今天的事決不會推到明天,尤其是關系群眾利益的事情,他都會親自過問,負責到底;能辦到的,如果辦不刊。他就會睡不好覺,吃不下飯。在擔任23年省級領導期間,他至少上千次下到全省各地的農牧區搞調查研究和工作指導,全省幾乎每個鄉村都留下了他的腳印。哪里發生雪災,哪里出現疫情,哪里的農牧民群眾鬧饑荒,他的身影就出現在哪里。他下鄉總是輕車簡從,從不驚擾基層和群眾。每次下鄉前,除特殊情況外,他從不向當地黨政領導打招呼,更不允許通知基層接待。而到每一個地方,他總是和秘書、司機同居一屋,只要有一簡普通房間、三張床就行。吃飯越簡單越好.一般只要有面片、有農牧民日常喝的老茯茶就滿足了。有時.為了不給基層干部和群眾添麻煩.午飯只用開水泡饃饃就可以了。


有一次尕布龍到大通縣樺林鄉去檢查工作,快到中午了。一位鄉干部向另一位擠了一下眼睛,那位鄉干部會意地去準備午飯。他發現后問;你們眼睛擠什么?鄉干部答:我們準備了個尕羊,擠個眼睛就是讓他們快去收拾。他聽了,一下火了:你們這樣擠眼睛,一年要擠掉多少只羊哩?說完起身執意要到附近飯館自己去買飯。鄉干部無奈,只得去做了一鍋而片。


還有一次去海北草原.州縣領導得知尕布龍副省長要路經一個牧業點.就吩咐下面的人在哪里準備一下,接待他吃午飯,還特地宰了只羊。但當尕布龍幾個人到那里時,負責接待的人尚未趕到,帳房前、鍋灶邊幾個人正在忙碌著。他上前故意問:能不能給我們一點飯吃,我們都餓了。有人回答:不行,我們在等省長.這些吃的都是為他準備的。他又說:省長也吃不了這么多,你們就給我們一小塊羊肉,給一點點面,我們自己揪點面片吃,行嗎?那些人同意了。他就開始親自做面片,做好了面片,等吃完后負責接待的人才趕到。當那些正在燒火做飯的人聽說剛才做面片的人是尕省長時,頓時面面相覷,而尕布龍卻開玩笑地說:沒有什么,說不定你們做的面片還沒有我做的香哩,不信,你們嘗嘗。于是引來了在場所有人的一陣爽朗笑聲。


也許有人不信,但卻是事實。在幾十年間,作為領導干部的尕布龍無數次下農村、跑牧區,無論在什么地方吃飯,他都要付錢,而且一律要付三個人的錢,一份是他個人的,另外是司機和秘書的。有一次他在一個村子搞調查,中午在村干部家吃了一頓飯,他要付飯錢,村干部硬是不收。無奈之下,他也不再堅持.但車開出村頭之后,他還是將算好的20元飯錢托人帶了回去。他說,這不是一頓飯的小問題,戰爭年代,我們黨紀律嚴明,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一心一意為人民,才打下了江山,F在搞現代化建設,更不能多吃多占老百姓的,多吃多占養成自然,就會敗壞黨風,喪失民心啊。


在擔任常務副省長和省人大常務副主任那些年,每當召開全省人代會時,是他最忙的時候。作為大會主要組織者之一,他一方面盡職盡責,為大會的順利進行履行好領導職責;另一方面每天總是在四、五點鐘起床,親自到大會食堂和廚房為牧區來的牧民代表燒奶茶;用餐時問,他又親自到飯廳為來自最基層的農牧民代表倒茶端飯。有人議論他有失身份,他卻淡然一笑說:農牧民代表們長年累月在下面勞動,很辛苦,好不容易來省上一回。我作為他們的公仆侍候他們一回,也是應該的。在他看來,一個牧羊人和一個省級干部之間并沒有大的區別,所不同的是,一個人手握著自己的放羊鞭,而另一個人手里握的是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權力大小不同,但人是平等的。


幾十年如一日, 他用行動闡釋公仆深情。尕布龍說,權力來自百姓.只能服務于百姓,而不能以此謀取私利。多年來給他當過司機的楊杰說:尕省長對自己的親屬,對秘書、司機等身邊工作人員的要求太嚴格了。秘書司機們從沒有人借他的名義謀過私利;親屬當中沒有一個人因他而沾過光,他也從來不讓他們沾光。


他有一個侄兒。通過自己努力考上了中專,工作后又通過自學考上了大專。由于工作出色,單位領導們研究,決定要提拔他當副處級干部。當他們為此請示時任副省長的尕布龍時.得到的回答卻是:就因為他是尕布龍的親侄子嗎?不要提拔,還是讓他搞業務,提拔的崗位留給別人。于是侄兒單位的領導就此作罷。


那時,他已擔任省級領導了,許多人勸他將家屬轉為城鎮戶口,他沒表態。后來,當他升任為副省長后,有人提醒他將家里人遷到省城,給仍在老家放羊的女兒安排個工作,他還是沒表態。直到現在,老伴已經去世了,女兒仍在老家放牧。


尕蒙生,是尕布龍在上世紀60年代初擔任河南縣縣委書記時領養的一個孤兒,并在他的呵護下上小學、讀中學。文革時讓尕蒙生上山下鄉,后來在互助縣一個偏遠藏族鄉參加工作。在尕布龍擔任常務副省長期間,身邊工作人員專門提出,不用他操心,幫助將尕蒙生調到省城工作,但他始終沒答應。


1985年前,每年春節期間,如無特殊情況,他總要回到金銀灘草原的老家去過-個特殊的年,將直系親屬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和已參加工作的晚輩召集在一起,自帶干糧,為村上的鄉親們放牧一天,讓忙碌了一年的鄉親們過個好年,還自備年貨到貧困人家去拜年。每年每次當趕著羊群走向昔日曾放過牧的山坡時,他總會覺得心靈又得到了一次凈化。


但是,1985年之后.他卻再也不能到牧區老家去放羊了。因為那年,青南高原遭受了特大雪災,他作為全省救災指揮部總指揮,在唐古拉山指揮部前線海拔5300米的高地上整整忙碌了一個星期,等他從山上撤下來時,臉色已變成紫色,呼吸極度困難,感冒引起的肺氣腫險些要了他的命,他由此而落下了肺氣腫的后遺癥。此后只要到高海拔地區.他的肺氣腫就會發作,就會使他面臨生命危險。這些年他感到身體一年不如一年.但他卻很少去住院治療,萬不得已的時候,他就去醫院開點藥,到機關醫務室打吊針.打針時寧可自己坐在凳子上,卻總會把病床讓給別人。


不知百姓疾苦的人不配做人民公仆。他曾反復對身邊的工作人員強調。多少年來,不論處在什么位置,不論走到什么地方,在他心中。放在第一位的始終是普通百姓,關心群眾疾苦是他生活中最主要的內容。凡是了解他的人都知道,為了那些來自農牧區的貧困群眾,他的住宅幾乎變成了患者的“住院部”和“招箱所”。他的家里沒有沙發.沒有象樣的家具,只是在各屋里擺了十幾張簡易板床,每天都要接待少則七八位,多則幾十個來自邊遠地區的農牧民群眾。他們大多是因為貧困而住不起醫院或無錢看病的患者,而其中好多人都與他素不相識。但是幾十年來,他始終就像自己的親人一樣侍候他們,為他們管吃管住,甚至負擔醫藥費。據曾給他當過他多年司機的楊杰、崔生滿等介紹,30多年來,僅他們從尕省長家護送到醫院就診的貧困農牧民患者就有7000多人,其中相當一些人在病重期間,尕省長曾親自在他們病床前守護過。


有一次,海南州一個藏族牧民的孩子患了急性腦膜炎,情急之下,這個牧民先把孩子干脆送到了尕布龍家里。因為在他心目中,尕布龍救不了孩子,孩子也就沒救了。那天晚上,當孩子在9點被送到尕布龍家時,10分鐘后就被送到醫院。在進行搶救的10個小時里,孩子一直昏迷不醒,尕布龍像守護親孫子一直在搶救室外焦急地等待著,直到孩子轉危為安時,他才悄然離去。事后,那個牧民感動得流著眼淚說:省長,是你救了我的孩子的命啊!而尕布龍卻淡淡地說:是醫生救了你孩子的命。


他的工資雖比別人高出許多,但為了幫助更多的貧困農牧民,他對自己生活上的苛刻讓人會感到他可憐、他寒磣:平時不敢多吃點肉,不敢多穿一件新衣服,但為了救助那些處于危機中的貧困農牧民群眾,他卻出手大方。為了他們,他那怕割下自己身上的肉都會舍得。他的工資由此而總不夠花,生活極端簡樸,直到現在,他仍然抽的是四、五塊錢的劣質紙煙,藍布中山外套已洗得發白,襯衣上打著補丁。


那年,他任省人大副主任。一次到民和縣滿坪鄉扶貧點去檢查工作?匆娐愤呉粋破舊的莊廓就走了進去,眼前的一切讓他心痛:屋里一貧如洗,土炕上只有幾片破舊氈。當他手握陳老漢那只枯干柴般的瘦手時,心里頓覺一陣酸楚。當晚,回到省城的他失眠了。第二天,任別人怎么勸說,他將家里新一點的6床被子全部捆好,放在轎車上,讓司機給陳老漢送去。


從省級領導到綠化“專業隊長”。青海西寧,青藏高原上的一座古城,古城被南北兩架山合抱著。山高、坡陡、風大,植被少,氣候常年呈干旱、半干旱狀態。年降雨量只有360毫米,蒸發量卻達到1763毫米。為了改變南北兩山的生態環境,1989年,省上成立了西寧市南北山綠化指揮部。南北兩山生態綠化工程由此拉開了序幕,尕布龍正是在這個時候走上了治理南北兩山生態環境、改善西寧人生活質量的歷史舞臺。


1989年指揮部成立時,尕布龍擔任顧問。1992年,66歲的尕布龍從省人大常務副主任的職位上退了下來,組織上讓他擔任兩山綠化的專職常務副總指揮。從此,他把全部的心血都獻給了這兩架荒山。


曾經有好心人勸他,你工作了幾十年,為公家操勞了大半輩子,現在退休了,該好好過幾年舒坦日子了。尕布龍回答:黨把我從一個放羊娃培養成領導干部,組織信任我,讓我把兩山綠化好。我要一心為黨的綠化事業再出最后一點力,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片青山。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從此,他全面負責兩山的規劃,具體實施水利設施的建設,帶領民工修路、整地、育苗、栽樹、澆水。南北兩山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他的腳印。


兩山綠化初期,經過反復策劃,他決定成立一個綠化專業隊。專業隊由他全面負責,并和農工們一起勞動,一起吃中午飯。所不同的是每天都比別人上班早,勞動卻比別人多。農工們說,你過去當的是省級大官,現在負責個綠化專業隊,連個生產隊長都不如。尕布龍回答:那都一樣,當過省長的人不見得能當好生產隊長,這方面我還要向你學習哩。


那年春天,一個很平常的日子,尕布龍早上7點就已在山上,等民工們上山時,老人已在那里干了快兩個小時,挖樹坑、扛樹苗……他滿身泥土,再加上那頂破草帽和那雙舊帆布鞋。儼然是一個老農民。民工們見此情景。一個個跟著他緊張地勞動起來。中午,他和民工一起用工地上支起的大鍋,熬老茯茶喝,吃自帶的干糧。一直干到傍晚時分,天快黑的時候,他才站在山坡上用沙啞的聲音喊:大家收工吧。喊聲剛落,眾人只見他那高大的身軀癱倒在地上。他累倒了,有人為此流了淚,更多的人跑上去把他從山坡上抬了下來……


有一次,他去二十里鋪拉云杉苗子,早上6時就出了門,本想中午趕回指揮部吃午飯,可因修路堵車。早過了吃午飯的時候,苗木還沒裝好。饑餓難耐的他,跑到一個老鄉家里想要點洋芋充充饑?赡苁撬麧M身泥土的樣子令人生疑,竟被老鄉沒好氣地給趕了出來。事后,那個老鄉得知來他家討飯的是原副省長尕布龍時,后悔得捶胸頓足。


高原的春天,寒氣仍然逼人,那是二月的一天,山里狂風大作。他本來就有點感冒,干了一天的活,累了,支持不住,就靠在苗圃的地埂上睡著了。收工時,人們才發現他不見了,便到處尋找。等找到時,他快被那大風裹卷而來的黃土給埋掉,身上、臉上、耳朵、鼻孔全是土。第二天,他感冒加重,臉色發青,肺氣腫老病又復發了。司機小趙和為他做飯的活巴看他病得不輕,就勸他去住院治療。他卻在醫務室打了吊針后,又來到山里帶領他的專業隊干活。


如今,尕布龍十多年的辛勞已結成碩果:西寧南北兩山昔日的荒山禿嶺已綠樹成蔭,造林面積近4萬畝,植樹達3000多萬株,成活率為80%.建成山地苗圃500多畝,旅游景點12處。2001年,尕布龍被授予全國母親河(波司登)獎,并獲得獎金2萬元,他將這筆錢悉數捐出。獎給了綠化南北兩山的先進個人和單位。


2003年,尕布龍從南北山綠化指揮部副總指揮的崗位上正式退了下來,但他卻不忍心放下那些親手栽植的林木,每天仍然自帶干糧,不要任何報酬,去看護山上的苗圃,仍然去和民工們一起勞動……。


記者在林區采訪尕布龍。他說:“我本來是個放羊娃,是共產黨把我培養成了一個省級領導干部,我不能躺在家里消磨時間,浪費生命。利用自己的晚年,我要給子孫后代留下一片青山!


家里辦起“牧民店”,免費服務三十年。西寧大部分市民和郊區農民,已經用上了煤氣和電灶。但在省政府大院內的省級干部住宅樓里,只有尕布龍一戶人家還燒著煤球爐子。6月22日,當記者來到他家采訪時,上下兩層復式樓里擺放著11張床鋪,客廳里并排著4張陳舊的課桌,桌兩旁擺著40把椅子,要不是看見來省城求醫的8位藏族牧民正圍桌吃飯,我們還誤認為是個會議室。這就是尕布龍30年來操持的“牧民店”。


1971年,尕布龍當選為中共青海省委常委,任省畜牧廳廳長。當年,省政府辦公廳給他騰出一套省長住宅樓,但他決定不搬,仍住在畜牧廳家屬院80平方米的4間平房里。這個家屬院是50年代修建的,房子破舊潮濕,室內沒有自來水,沒有廁所,也沒有暖氣,他一住就是18年。省委書記兩次動員他搬進省長樓,尕布龍都是那句話:“我在牧區當縣委、州委領導近20年,找我的牧民很多,我會藏語和蒙語,可以給來省城求醫、辦事的藏、蒙族牧民當翻譯。如果搬進省政府大院,大門口有崗哨,牧民找我就不方便了!30年前,他把自己住的4間平房用土坯隔成了5間半,半間當自己的臥室,其余5間共搭了11張床。他用自己的工資購置被褥和羊毛氈,免費為來西寧治病、辦事的牧民提供服務,成為聞名全省的“牧民店”。1988年,省政府辦公樓和住宅區分開管理,住宅區不設崗哨,尕布龍才搬進了省長樓,同時把他的“牧民店”也搬了進去。


凡是來“住店”的牧民,少則兩三天,多則一半年,感覺就像住在自己的家中一樣。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天棚鄉的藏族牧民旦增夫婦患肺病,想到西寧治療,因家中困難,害怕付不起住宿費,不敢來西寧。他們打聽到尕布龍家有個“牧民店”,就于去年2月住了進來。在8個月的治療期間,尕布龍親自給他們聯系醫院,找醫生,錢不夠時主動墊付。夫妻倆肺病痊愈返回草原時,流著眼淚對尕布龍說:“我們一輩子忘不了您的恩情!辨夭箭堈f:“我作為一個老共產黨員,為你們干點事應該的!


跟尕布龍干了10多年農村牧區工作的原建設廳廳長簡順生告訴記者:尕布龍家的“牧民店”里,幾乎天天有人,多則30人,少則三五人。為了讓來治病的牧民們及時熬中藥,他家常年生煤爐子,每月尕布龍用自己的工資給“牧民店”買300斤面粉,每年要買6噸煤,每天要做5鍋面條。尕布龍和他們一起吃大鍋飯,從來不單獨開灶。當我們問起30年來“牧民店”里共住過多少人次時,尕布龍說:“我自己也搞不清住過多少人,大部分人的名字我都叫不上,人民養育了我一輩子,現在有條件了就應該為他們盡點責任!


從政為民五十秋,女兒至今執牧鞭。尕布龍1949年參加工作,1952年加入共產黨,在副省級的領導崗位干了21年,記不清他為多少人批示辦過招工、招干手續,給多少人辦過農轉非戶口,但就是沒有給自己親屬辦過一件轉戶口的事。如今,他的老伴華毛、女兒格格麗、女婿生格和3個外孫還都是農村戶口。


了解到這個線索后,我們到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拖勒景鄉永豐村采訪了尕布龍在牧區的家。在這個副省級干部的家里看不到任何比本村牧民特殊的地方。住的仍然是20年前蓋的5間土坯房;3把人造革面的椅子,其中一把還打了3個小補丁。家里最值錢的東西是今年新添置的一臺電冰箱,全家人仍過著牧民的生活。


村干部告訴記者,30多年前尕布龍在黃南州任縣委書記時,妻子華毛是全村的勞動模范。有一次,她在生產隊牛場擠奶,被受驚的牦牛踏傷了腰骨,成了半癱瘓,家務的擔子全落到正在上學的格格麗身上。為了接替阿媽放牛,同時照料阿媽,她主動退了學,拿起了牧羊鞭。前幾年,很多村民看到格格麗全家當牧民,就勸她:“你阿爸是副省長,身邊又沒有家里人,隨便找個理由,可以解決戶口,進城工作,你小兩口為啥還舍不得放下牧羊鞭?”格格麗總是說:“阿爸經常教育我們,要熱愛草原,建設牧區,雖然牧區自然條件艱苦,總要有人來建設。如果牧民都進城,草原建設、畜牧業生產由誰來發展?”

日韩毛片,国产亚洲aⅴ在线观看,99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热7788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Powered by VIPCM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