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導讀:楊善洲有句口頭禪:“******員不要躲在機關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眾中去當雪松!苯o楊善洲當過11年秘書的祝正光印象最深的,就是楊善洲時常和農民群眾一起下地干活,“每次下鄉,他都把鋤頭帶在身邊……
“是什么支撐著楊善洲以畢生精力堅守******員的精神家園?”云南省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的感人事跡在大江南北傳頌的同時,人們禁不住要問。
再次探訪楊善洲生前的親朋好友,聽他們細數老人生前的一個個故事,不難發現:楊善洲有著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堅持共產主義人生觀,一直以******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從未改變。
“******員說話算數,不能糊弄群眾”
時隔60年之后,施甸縣的許多群眾依然對當年楊善洲“重病赴會不失約”的故事津津樂道。
1951年9月,楊善洲在原保山縣西南鄉搞土改。一次,他與籬笆寨、甘蔗地的群眾約定開會,可到了約定時間,天卻下起了大雨,楊善洲又感染了瘧疾,高燒不退。同事們勸他讓其他同志代為開會。但楊善洲不同意:“我和當地群眾已經約好了,不能失信于民!”他叫同事們扶他走了6公里泥爛濕滑的崎嶇山路,來到籬笆寨、甘蔗地。
“老書記經常說,******人說話算數,不能糊弄群眾。他這輩子,向來是說到做到!”曾與楊善洲共事多年的施甸縣原縣委書記楊嘉賓感慨地說。
把信守承諾作為******員的一個起碼標準來要求自己,是楊善洲的人生信條。退休后上大亮山種樹,也一樣是為了履行諾言。楊善洲曾這么解釋自己種樹的原因:“在黨政機關工作多年,因工作關系沒有時間去照顧家鄉父老,他們找過多次我也沒給他們辦一件事。但我答應退休后幫鄉親們辦一兩件有益的事,許下的承諾就要兌現。至于具體做什么,考察來考察去還是為后代人造林綠化荒山比較現實!
為了這句承諾,楊善洲把自己退休后的22個春秋獻給了大亮山,每天起早貪黑,把荒山建成了蒼翠的綠洲,不求一分錢的回報。他無怨無悔,因為他早就把“說話算數”四個字深深地刻進了自己的心里,并心甘情愿一輩子奉獻不止。
“******員不要躲在機關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眾中去當雪松”
楊善洲有句口頭禪:“******員不要躲在機關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眾中去當雪松!苯o楊善洲當過11年秘書的祝正光印象最深的,就是楊善洲時常和農民群眾一起下地干活,“每次下鄉,他都把鋤頭帶在身邊。那時他有一半的時間都在基層,他常說,與農民群眾一起勞動是了解基層、了解農民疾苦很重要的方式,和農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況最真實!
施甸縣委宣傳部退休干部孫中惠給記者講了當地流傳很廣的“縣委書記被當成老農”的故事。1965年的一個早晨,天麻麻亮,一個頭戴竹葉帽、腳穿草鞋的矮個子出現在施甸縣某人民公社:“請問你們公社的領導在哪里?”
見來人一身農民裝扮,接待員答:“領導不在!”來人聽了沒作聲,轉身下了村子。過了約好的時間,公社領導仍然沒見到縣委書記。一打聽,原來接待員把縣委書記當成老農給打發走了!
這位縣委書記就是楊善洲。因為一直保持著淳樸的農民本色,楊善洲被百姓親切地喚作“草鞋書記”。保山當時下轄5個縣,每個鄉、村都留下楊善洲的足跡。
“作為******員,不能光想自己,要時刻牢記使命”
在許多人看來,楊善洲似乎不愛錢,甚至以“貧窮”為榮——
從1951年工作到去世前,楊善洲攢下的錢還不足1萬元;他拒絕了綠化大亮山應得的高額提成和獎勵,還把市里給他的20萬獎金捐出了16萬,僅留下4萬元給老伴養老;一直到2006年前,楊善洲才在老家新蓋了一棟磚瓦房。
作為一個******員,楊善洲認為自己的使命首先是為人民群眾服務,其次才是自己。于是,他在退休后毅然拒絕了搬至昆明安享晚年的邀請,執意回到家鄉義務植樹造林,每月僅領取70元的生活補助。20多年之后,大亮山80個大山頭、180個小山頭全部被郁郁蔥蔥的森林覆蓋;大亮山周邊共有4個行政村解決了人畜飲水問題,6個行政村解決了公路交通問題,8個行政村解決了生產生活用電問題。在楊善洲的不懈努力下,大亮山的群眾們終于過上了致富的好日子!
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楊善洲依然對自己的使命念念不忘:“我只是在盡一名黨員的職責,只要活著,我就有義務!